KDE 實驗介紹之一

如果將三維的物品投影到平面,我們將看到二維的圖形。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從這樣的二維圖形恢復原來的三維物品之知覺,但有時可能不見得可以。

Necker cube

上面連結是維基百科中之奈克方塊的介紹,其中說明了這個圖形產生歧義性的地方。雖然在大多數投影後之二維圖形,並不會有如此之歧義性,但欠缺三維線索是真的。由人的視覺嚴格上來說,視網膜上的成像,也就外在三維世界之二維投影。我們一直都由二維資訊恢復三維的世界,這是在數理上是無解的事,也稱為「逆向光學(inverse optics)」。

但是,我們人可以藉由動作當中解決這一種無解的問題。我們可以由自身的移動,或是物體本身的移動來解決問題。話雖如此,不是每一次都沒有問題。有一個很有名的例子,是茅原伸幸(Nobuyuki Kayahara)設計的 Silhouette Illusion (2003)。他所設計的旋轉的舞者之剪影,有時可以看成順時針旋轉(從頭頂往向下看),有時看成逆時針旋轉。

這一類一系列二維投影的影像呈現給人觀看,觀看者會知覺到清楚三維物體的現象稱之為「動態深度效果( kinetic depth effect, KDE)。在接下來的文章會一一介紹,這一篇的最後先給各大家先看看我們製作之實驗材料之一: 旋轉的奈克方塊 (備份連結: 旋轉的奈克方塊 Youtube 無法自動重播,故只有旋轉一圈)。

Leave a Comment

Filed under 實驗介紹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